旺報【記者陳曼儂╱專題報導】

曾說過「要靠政府的力量,將陸資拒於門外」的出版大老何飛鵬 ,日前卻急轉彎說「張開雙手歡迎陸資來台吧!」,理由是「禁止大陸出版業來台,反而阻礙新知識的引進」,看在當年支持《服貿協議》者眼裡,不勝唏噓,台灣浪費了3年多、人事全非,更從對等的「談判者」身份成為紅海市場的「跟隨者」,曾能主動出擊的「台商」,成了任人喊價的「台勞」。

2008年兩岸破冰、重啟協商管道,因官方高層直接溝通,在2013年6月兩岸簽署《服貿協議》,大陸給予許多業種領先外資的開放機會,以金融業為例,陸方開放台資證券業在上海、深圳、福建設立全牌照證券公司,台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%;未料隔年3月,台灣爆發反《服貿》的太陽花學運,《服貿協議》因此卡關。

未提前卡位 商機飛了

事隔3年多,大陸陸續針對服務業啟動對外開放,「且開放已經成為政策主軸」,台灣幾乎討不到好處。一來是大陸新經濟崛起,他們羽翼已豐,已經有自信應對外資進場活絡一下市場動能,二來台灣雖也是外資,但與國際大行站在同一起跑線競爭,優勢早已不再。老行庫主管說,服貿當年若通過,早些年進來還有卡位機會,但現在全沒了。

再看看當年嚷著開放計程車、美髮業、按摩等小型商家進台灣,台灣計程車業就會「小黃變小紅」,小吃店、餐飲等弱勢族群就沒有生存空間,如今反而因兩岸關係急凍,陸客不來而關門歇業。

出版成死水 釀出走潮

而太陽花最介意的出版業被「赤化」議題,在自己阻斷台灣進入大陸廣大的市場活水下,反呈一灘乾涸的死水。天龍圖書負責人沈榮裕感嘆,台灣出版產業營業額從5年前的300多億,萎縮至100多億;原本服貿開啟出版業的「綠色通道」(即台版書進大陸送審程序簡化),卻因此喊停,台灣出版業失去出口利多。

作家楊渡說,大陸出版業來台灣會木馬屠城,然而當年不開,如今只是逼得台灣年輕人、文化人在無出路之中自行去大陸打拚,變成出走潮,該怪誰?

當年如果台灣人去大陸投資創業,是台商、是老闆,一起帶去的團隊叫做「台幹」,然而現在反而是大陸官方為了討好年輕人,要求陸企開放職缺給台灣青年去工作,少了談價碼的底氣,成了「台勞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unc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