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03-04
 

1.如果反核會被貼上標籤,擁核是不是也是標籤。任何事物的支持與反對,甚至沈默,都是種表態。

2.公投是現代民主表現民意手段之一,但公投設定門檻太高,專業程度太高的政策因多數人不理解、不關心,以致參與不足,則公投(或其他任何選舉、提名制度)的真正意義面臨考驗。

3.執政黨丟出公投想對此爭端「一勞永逸」(至少八年內不得再提公投),但我敢說,就算公投不過,此爭端不會一勞永逸。不管大家認為是民主政治中落敗一方繼續追求理想也好、或說台灣社會很多議題已經注定流於民粹也好,我們可大膽猜想,核四公投若沒過,核四續建甚至商轉,那麼2013年的公投將只會是過程。反對黨和已風起雲湧的非政治圈反核陣營,不會停下。

4.反核、擁核需要知識、資訊,更需要正確理解,高估或低估風險都是盲信。目前正方(台電)對核四勢在必行,所有風險評估和替代方案的數據和資料不能只由台電提供,但台電之外,台灣能針對核電廠存廢、現有安全檢討和替代方案的成本、後遺症等具專業見解及社會地位的單位,何在?政府如果沒有辦法藉助台電以外的任何人或單位作公正第三者,從何決定繼續興建以及商轉的說帖?又能如何真正杜反核、恐核者的悠悠之口?

5.民間很多人反核,但更多人只是「恐核」卻不確定是否該「反核」(或反核、非核後的各類發電替代可能、個人與企業用電方式、電費上漲幅度、國家經濟發展後遺症、國家能源安全確保等真相如何),這是反核派必須重視,也是現有反核行動中「感性呼籲」、「恐懼行銷」外的一大缺口,從積極面看,也是一大戰場。

6.我明白當今之世要贏得公投或大選,「知性」的重要性微乎其微,輿論風向恐更得靠廣告戰,而政治廣告戰,簡化、感性、煽動絕對凌駕事實全貌之上,最近一部描述智利公投的電影「NO」剛好可供借鏡。這不符合我的價值,卻承認是必要之惡。只能期待,反核聲浪中,也有更多全民必須承擔的結果得公諸於世,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擁核反核都不可能有好無壞,若能藉此次反核,深化全民對公共政策與家園環境的思辨而不僅僅是激情,則台灣幸甚、華人幸甚。

7.核四決戰並非只能採公投路線,但若真的必須公投,我反對前副總統呂秀蓮所提只限「新北市」公投之議,支持台灣環保聯盟所提「只需在核四設施方圓五十公里範圍內,也就是只在北北基宜桃等五縣市公投」。

據報載台北市長郝龍斌曾表示「核四安全的認定需考慮影響範圍內居民的感受,非台電或中央經評估就可運轉,雙北、基隆、宜蘭四個縣市應納入參與評估的考量。」但此語可解讀為重視此四縣市但並非單挑四縣市公投,不能視為郝市長贊成環盟的方案。但目前看來中央並未對此回應,反核派宜加大力度就公投選區再做努力。

8.目前朝野在公投名稱上做文章,「是否支持續建核四」或「是否贊成停建核四」其實都是極度不完整的思維,核四是命題,但是否還有其他命題應該一併思考?包括(在不管有無核四情況下)核一、核二是否真能規劃除役,台灣有無能力(預算到技術)順利除役,從來不見中央明確承諾或表態;民間有理由懷疑當初政府說核一二可除役,只是為了換取核四興建而做的假設性拖字訣。因為,如果連蘭嶼核廢料到期清除轉移之承諾,政府做到都有困難,核電廠退役的天文預算和龐大科技,勢將超級嚴峻地考驗台灣。

包括「停建核四」與是否「全面非核」畫上等號,無從在一個文字極度簡化的公投上,顯出端倪。目前看來只有國民黨與民進黨有實力訂公投題目,但兩黨已放到檯面的題目都缺乏真誠,也談不上眼界。為何公投題目不能有論述較精密的選擇題出現,而只能yes or no?人類發明的政治決策機制,真的只能如此簡陋?

9.近期知名藝人難得紛紛表態,佔據媒體不少版面,但多半屬感性呼籲,少數點到為止或甚至含糊其詞,也被媒體視為反核,蔡康永還被寫成「一百公尺距離都要搭計程車的公子哥也要上街遊行反核」,報導觀點令人錯愕(我們不是該節約用電、節省能源嗎?);核四公投能不能辦得成、能辦到多漂亮、多深刻,需要台灣社會更多領域與階層都來參與思考、勇敢表達。

 

 

 

陳樂融自選輯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unc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